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主页

师资队伍Teacher

人才招聘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人才招聘>>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面向海内外诚招优秀青年人才

发布时间:2025-04-03 阅读量: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面向海内外

诚招优秀青年人才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A类建设高校。光电工程学院始建于1979年批准设立的国家教委直属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光机电算一体化交叉学科研究,建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精密仪器及机械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建有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工业CT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纳系统与新材料技术国家级联合研究中心、科普创新实验室(中国科技馆与重庆大学共建)以及测控仪器与光电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分别专注光电技术前沿探索、国家重大支撑、国家工程应用、国内外合作交流和学生教学培养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基地平台,学院还牵头建设有未来芯片测试与加工平台服务特种微电子、融合光电子以及微系统技术领域。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学院在微纳器件与系统、工业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智能感知与先进传感、精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先进激光、光纤技术和光电成像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前沿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一流人才培养。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其中特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0余项;为国家 神光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核装备等重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弘深青年教师应聘条件

申请人应为兼具优秀的学习和学术经历,并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创新发展潜力大的校外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二、博士后招聘及合作导师

博士后招聘领域如下:

1、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测试计量、仪器、光学、电子、信息、物理、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专业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

2、光学工程领域:物理、光学、光子光电量子、生物光子、未来芯片等相关领域专业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

博士后合作导师信息(下面未列出的导师可以通过学院网站给出的信息进行联系申请

专业方向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合作导师联系方式

激光技术,精密测量,光电集成,未来芯片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可控激光与精密测量技术研究。现任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光电学院院长,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担任《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期刊AE/编委。2018年获国家杰青项目支持。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基于自有核心技术研制的可控激光及测量系统已在石油石化储备油库及管道、航空航天、电网监测、国家煤炭等领域得到服务应用,部分成果以4200万元已成功完成市场转化,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zhutao@cqu.edu.cn


先进光电探测及传感技术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从事先进光电探测及传感技术研究。担任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重庆市政协委员,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军工等30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60余篇。核心专利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获川渝创新成果一等奖,重庆市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指导研究生获王大珩光学奖、华为一等奖学金等奖励。

wwei@cqu.edu.cn

微能源、微纳声学、微纳超表面

牟笑静,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先进微纳声学器件、微纳能源、光学超材料等技术研究。现任重庆大学微纳系统及新材料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Sensors International期刊主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青年)。主持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联合基金重点项目、JKWGFKJ创新特区项目等国家级科研任务20余项。获得新加坡杰出工程成就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两项和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等多个奖励。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0余篇,已授权和发表专利60余项,参与编写蓝皮书2部。

mxjacj@cqu.edu.cn

MEMS 传感器,扫描微镜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基于谐振机理的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青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防预研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首次提出并研制出基于AlN薄膜的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和基于FR4基的电磁式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发明了带锯齿阻流体的涡激振动复合能量收集器,揭示了复合微型能量收集器的内耗机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方向。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1篇,国际会议 4篇)、独著英文专著1部、合著中文专著1(排名第三),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开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3)。

quan.wen@cqu.edu.cn

车辆主动悬架,动力学分析,减振降噪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磁流变技术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因在智能结构与振动控制领域的学术贡献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当选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受邀担任国际期刊 “FrontiersMaterials- Smart Materials”副编辑,SCI收录期刊 “Shock and Vibration” 专刊特邀编辑和“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专刊特邀编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装备领域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庆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重大主题专项重点研发项目1项,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1项。

yumiao@cqu.edu.cn

光学成像;光学显微;光学断层成像;光学望远系统;自适应光学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微纳光学器件及超分辨成像仪器研究工作。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所研制的非标记超分辨光学显微系统,分辨率优于70nm。在Light: Scince & ApplicationOpticaACS Photonic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

gchen1@cqu.edu.cn

光电子芯片、MEMS传感器

 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庆市高端人才、系主任,长期致力于MEMS微能源、智能传感芯片及信息光电子芯片研究,开展从基础理论到芯片设计与制备工艺的研究,研制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创生命监测仪器和大数据平台、自供电复合微能源及自驱动传感、新一代电光调制芯片等,主持了国家基础加强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公开发表 SCI 等高水平论文 60 余篇,获权发明专利 9 项,出版著作 2 本。


yuhua@cqu.edu.cn

声学传感、无损检测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围绕柔性机电换能机理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在柔性传感、声检测及无损检测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1项,863重大项目1项,863专项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基金/攻关项目5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近10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60篇,其中1区论文30篇(IF均大于10),ESI高被引论文12篇,包括Nature ElectronicsScience advancesMatter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论文他引2000余次。

yangjin@cqu.edu.cn

增强光谱技术,片上光谱采集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光微纳器件及系统、新型拉曼光谱仪器、纳米材料表面增强拉曼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国防特区科技创新项目一项、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等。获2020年度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在NanophotonicsOptics Letter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取发明专利10余项;专利转让3项。

zhangjie@cqu.edu.cn

计算机视觉;图像测量;无损检测;光谱分析仪器;

 鸿,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测控系主任,国家一流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负责人,IEEE高级会员。主要从事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机器视觉检测和高精度测量、光谱分析仪器研制等研究。近年来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庆市先进制造重大专项、中国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工集团委托课题等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Google学术引用3600余次,五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0项。指导博士生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博、重庆市优博等6人次。

hhuang@cqu.edu.cn

光学传感器、生物医学传感器、微纳器件、纳米材料

龚朝阳,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论文提名奖(全国5名)。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临床医学检测领域的关键问题,基于光学微腔、光纤等光学工具发展新一代光学生物信息感知技术。目前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ACS NanoLab on a Chip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dvanced Science等旗舰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3篇入选Laser & Photonics ReviewsLab on a ChipAdvanced Science 封面。1篇入选Lab on a Chip热点论文,1篇入选光纤传感顶级会议OFS-26 Postdeadline Paper(全球6 篇)。

cygong@cqu.edu.cn

BioMEMS; 微流控

李顺波,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微纳器件的设计与加工、微纳流体的物理特性、光电检测、微反应器的在线表征等研究。发表SCI论文超过30篇。承担自然科学基金3项,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市(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重大科技攻关方面,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2项,重庆市重点专项1项,创造性解决传感器的精度和多参量测量的技术难题,获中国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三等奖1项,西南赛区一等奖2项,获第八届微米纳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科研成果转化大赛优秀奖。在重大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方面获权发明专利8项,其中1项已经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


shunbo.li@cqu.edu.cn


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磁传感器及应用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磁传感器、微弱磁场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识别等方面的研究,获中央军委科技委第三届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全国三等奖(重庆唯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央军委装发领域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研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科委173重点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5项,授权8项。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6篇,包括自然指数期刊3篇、Q1区论文11篇、Q2区论文14篇。


jingqiu@cqu.edu.cn


低维半导体薄膜光电器件:发光与显示;太阳能电池;高能X射线探测器

臧志刚,重庆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低维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研究,包括氧化物、量子点、钙钛矿发光显示、太阳电池及高能射线探测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 EnergyEESA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IF大于15的有40篇,351%ESI论文,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论文。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重庆市十佳青年科技奖、重庆市创新争先奖,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爱思维尔高被引科学家。

zangzg@cqu.edu.cn

光电测试、光学传感

刘显明,重庆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围绕国防、工业领域涉及的极端环境特种测试技术、光电材料及器件无损检测技术开展研究。所在团队先后承担国家XX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等50余项。个人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在《Optics Express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IEEE Sensors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公开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xmliu@cqu.edu.cn


智能结构及系统,智能感知,磁流变体

 ,重庆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磁流变学、智能感知、环境监测、医工融合、创意科技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等14项,发表50余篇论文、70余件专利。研发多款智能仪器;新冠疫情期间领导研发首个智慧物联消毒抗疫系统;以发起人创建国内首个高级别硬科普实验室,研发多款展教品(国家科技馆);获各类奖项30多项,形成多项成果转化,获人民网首页等权威媒体报道。

lxie@cqu.edu.cn




三、简历投递方式

1.手机端: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注册、填写并投递个人简历。

2.PC端:PC登录http://recruit.cqu.edu.cn/,在线注册、填写并投递个人简历。


四、联系方式

学院官网: http://coe.cqu.edu.cn/

联系人:邓老师

联系电话:023-65678582

联系邮箱:gdhr@c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