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主页

学院概况Introduction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4日 阅读量:

初始,建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

197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重庆大学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

1980年:开始招收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2年:开始招收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6年后,建光电精密仪器系

1985年:成立光电精密仪器系。

1986年:设立精密仪器及机械博士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1987年:“QGK405 型高精度光电圆刻线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电圆刻线机属于工业母机。

1988年:“绝对零位长光栅位移传感器”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掠入射光栅谱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获批建立国家教委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激光粒度测定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中国第一张工业CT图片诞生,现存于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

1994年:获批设立精密仪器及机械博士后流动站。

1995年:黄尚廉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为重庆大学第一位院士;“AV-100 表格自动阅读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光电技术及系统学科成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获批设立仪器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开放实验室升格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年后,建光电工程学院

1999年:光电精密仪器系更名为光电工程学院;饶云江博士被聘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重庆大学第一位长江学者。

2000年: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增设光学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01年:设立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王代华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成为重庆大学第一篇优博论文。

2003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在国家一级学科首轮评估中位列该学科全国第五;获批设立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增设微电子与固体电子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在国家第二轮学科评估中位列该学科全国第五;王义平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7年:“高精度高能大型工业 CT 无损检测系统研制及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建立微纳系统与新材料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为重庆大学第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08年:作为参研单位参与的“国家 XXX 工程”荣获 200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庆大学第一个国家特等奖;获国防科工委批准设立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重庆大学第一个国防类实验室; 徐溢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9年:温志渝教授牵头承担国防工业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成为重庆大学第一位 GF973 首席科学家;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2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在国家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五;获准建立测控仪器及光电技术重庆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大学);获准建立重庆市“仪器与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团队。

2014年:工业 CT 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挂牌成立。

2015年:测控技术与仪器首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获准建立仪器仪表传感器与测量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6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参加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仪器科学与技术成为重庆大学三个 A 类学科之一。

2017年:王珏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重庆大学第一位)。

2018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再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2019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2019年软科(ARWU)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22名;研究生李力成为西南地区高校第一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2020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控电路》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2021年:新增智能感知工程本科新工科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4年:学院整体搬迁至虎溪校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中国科技馆与重庆大学共建,依托学院的“科普创新实验室”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硬科普为核心的创新实验室;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软科(ARWU)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 12 名,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位第 6 名。

… …